“强基层”夯实中医网底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1-14

1月13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上午聆听了王国强的报告后,在下午的小组讨论会上,报告中2011年工作提出的“以城乡基层为重点,着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引起与会代表的热议,“强基层”成为代表言及的热词之一。

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医管理局局长范兵:

中医事业费60%投向基层

说起陕西省加强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的具体措施,范兵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

2010年,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被确定为省级医改试点区,推行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阎良区中医院对口支援了当地的一所乡镇卫生院。在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之前,卫生院的中医药服务设施不全、能力不高。经过一段时间的援建之后,卫生院的门诊人数大幅增加,中医药服务量上去了,每天能够开出80多付中药,理疗、按摩等项目也开展得红红火火。范兵说:“这就说明了基层老百姓对中医药是有很大需求的,我们还没有充分满足基层老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

在加强县级中医院建设方面,范兵说,目前,除去纳入国家专项资金项目之外的74所中医院也全部列入省政府的发展规划,安排了专门设备资金和建设资金。“在‘十一五’期间,子长县中医院、安塞县中医院等已经实现了全额预算管理,‘十二五’期间全部县级中医院都将纳入全额预算管理。”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全省300多所乡镇中心卫生院都已建立了标准的中医科和中药房。“十二五”期间还将对全省乡镇卫生院的中医医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规范化脱产培训,共计2000个名额,省政府每人补助一万元,作为专项资金,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

“今年中医管理局争取到2000万的中医事业费,其中的60%都将投向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基层建设。”

黑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才:

敞开“四门”

助推中医药进入“新农合”

近年,黑龙江省以中医药进入新农合为突破口,将全省县级中医院全部优先列入“新农合”定点医院,建立补偿机制,调动中医医务人员应用中医药的积极性和群众使用中医药的热情。

据介绍,早在2005年,黑龙江省为构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推出了“村级卫生规范化,乡村管理一体化,县乡医疗集团化,区域卫生和谐化”的“三网四化”管理模式,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基层中医药工作。

“我们黑龙江中医药人有这样一种说法: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话儿、用老百姓喜欢的法儿、花现代社会最适宜的价儿,真正体现中医药工作‘以人为本’的特色,让基层群众选择中医药。”王国才说,在措施方面,敞开“四门”助推中医药进入“新农合”。降低门槛,就是降低报销起付线,在同一县域,比如说西药的报销起付线是30~50元,中药就是20~30元;抬高门楣,就是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比如,西医院住院报销比例是30%~50%,中医院就达到60%以上;扩大门面,就是扩大中医药报销病种范围;加速门轴,就是推进中医药扶持政策。“‘四门’联动将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落到实处。”

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林立军:

以“国医堂”为抓手

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网

“2010年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重点,王部长的讲话中也多次提到了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的重要性,天津市在2010年11月召开的市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上确立了‘十二五’卫生工作‘强两头、抓重点、调结构、上水平’的思路,把基层中医药工作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林立军说。

据林立军介绍,在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具体措施当中,天津市以“国医堂”为抓手,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为社区居民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赢得了百姓口碑,治小病不出社区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共识。

目前,天津市已经将“国医堂”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当中,在工资、待遇、财政补偿等方面享受国家公共卫生政策。2010年,市区已经有33家社区医院设立了“国医堂”,计划在2011年天津市76个社区医院全部建立“国医堂”。

在乡镇方面,林立军说,首先保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完成中医药工作达标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国医堂”加强中医药“网底”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末,全部乡镇卫生院建立“国医堂”。

据介绍,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医院是该市最早建设“国医堂”的社区医院之一,代表了该市“国医堂”工作的整体水平。水上公园医院“国医堂”诊区约400平方米,设有中医科、针灸理疗科、整脊推拿科、中医骨科、康复理疗科、竹管治疗室6个科室,可提供中成药、饮片、针灸、理疗、整脊推拿、拔罐、刮痧、竹管、熏蒸等多项中医药技术服务,不少百姓慕名前来,发展的形势超过了预期,成为天津市推广“国医堂”的一个示范样板。